村网通总站 可福村 693139.nync.com 欢迎您!
文章来源: 点击数:1858 更新时间:2016-01-12 文章录入:闫科任
日前,昭通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昭政发〔2015〕55号)文件,公布了苗族古歌等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端公戏等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炉房斑铜制作技艺入榜。
下面就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来看一下巧家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采写的《巧家县炉房乡噜布村斑铜调查报告》,了解巧家炉房噜布村斑铜制作有些什么工艺?制作的器具有些什么特点?
巧家县炉房乡噜布村斑铜调查报告
一、自然地貌
炉房乡位于巧家县境中南部,和马树镇、金塘乡想通,与曲靖市的会泽县老厂乡相连,距县城68公里。噜布村处于炉房乡西北部,东与马树镇草皮地村相连,南与本乡底里相接,西与金塘乡拖岩村毗邻,北与崇溪镇柏木村接壤。
噜布村属高二半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最高海拔2850米,最低海拔1800米,相对高差1050米。居住着汉、彝两个民族,全村共有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0户共4390人。小学4所,村完小1所;耕地13246亩,水田345亩,水浇地200亩,25度以上坡耕地1500亩。
海拔较高的地方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荞麦为主,低海拔的地方以水稻为主,经济收入主要靠农牧业和外出务工,低海拔的地方也发展了一些零星的辣椒、葱蒜、白菜等蔬菜产业。
二、噜布村斑铜概况
1、资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噜布村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造就这方人杰地灵。噜布村所在地遍布玄武岩,系地质年代火山喷发形成。古老的玄武岩岩层里伴生着储量较为丰富的自然铜(生铜)。当地人把自然铜大致分为三类: ①把分布在岩层和散布在土壤里的铜矿石生铜。含铜量在90%以上。形质在几斤至几十斤,大的可上几百斤重。②栓铜,含铜量在50%—90%,质地与砂铜相近。
③马豆子铜,含铜量在50%以下,它是以较小颗粒分布在土壤里。
三、主要工艺流程
原料—熬铜—煅打—淬—揆—揉—焊接
1、原料:噜布村地处铜矿带腹地,原料采用就地开采,矿石含多种有色金属,铜含量60%以上矿石,适宜做斑铜铜具。现在因矿石开采过量,几乎自然铜没有了,都是收购废铜回炉。
2、熬铜(熔):用上等钢碳在八卦炉里用风箱不断升温约1000度,直至把钢矿原料熔化成铜水,去除杂质,使矿中金、铅、铜等多种有色金属离子充分熔合。把熔化后的铜水倒入油槽内,冷去凝固成铜饼。为了不让铜水和油槽粘连在一起,油槽事先用松脂烟熏过,在其内壁形成一道隔离层,铜饼称铜扁,是打制各种器物的基础。
3、煅打:将铜饼放入地灶上加温,一人用钳子夹住铜饼放于铁砧上,四人挥动铁锤依次轮番捶打,需要经过30—40次回炉捶打成铜片。
4、淬:就是在铜片上擦上一层盐或硼砂,再把铜片放回炉上回烧,放入水里一淬,铜片就出了铜的洁红本色。
5、揆:就是借助木马的揽铁,把铜片敲打揆成特定器具雏形,及各种器具上的配件。
6、敲:把揆好的器具放在揽铁上敲打,此道工序是整个斑铜工艺最关键的一环,师傅坐在安放的木马上,把器具支在揽铁上用打锤有序均匀的敲打,使器具上出现凹凸不同的斑点,在光线的折射下,呈现出精美的光斑,给人以神奇、富贵的视觉享受。
7、焊接:就是用土法制作的焊药把部件焊接在器物上。
四、艺术特点
巧家炉房噜布村斑铜工艺以打制壶、锅、盆、碗、筷、烛台等生活实用器具为主,传承了“堂琅铜洗”的一些工艺技法,铜具造型不加过多的装饰,外形饱满,浑厚古朴,体现了汉代器物造型简约,质朴的审美特征。铜具反复敲打成型,整体显露铜质洁红本色,表面的起起伏伏的斑纹通过光线的折射,呈现出晶美的夺目光斑,给人以历史厚重的感觉,和富贵的视觉享受。
五、历史沿革及传承谱系
传承此项工艺的高氏家族祖籍南京,在明朝时间来到云南,至今有600余年。据高氏家族的家谱记载,从南京到云南后,先居曲靖马龙,后迁居山花树,其后迁至铜厂沟,再迁至噜布村,高氏现遍布噜布村各处,人口有150人等。
高氏家族从事斑铜工艺已有14余代人,第14代传人为现年57岁的高顺友,50岁的高顺华、49岁的高顺堂三兄弟。其高祖高国彪、曾祖高正华、祖父高天福、父亲高兴才都是远近闻名的斑铜艺人。到了高氏兄弟这一代,他们以斑铜工艺的纯手工,斑铜制品的实用,美观而享誉四方。
六、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铜具替代品增多。人工费增加,运作成本提高,市场销路不好。
2、铜具制作需当地高品位原铜矿(生铜),随着时间变迁,原料数量减少,开采难度增大。
3、从业人员少,对传承工作带来不利。
4、长期以来,对该项工艺及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同时,产品式样陈旧、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影响市场销路。
调查地点:炉房乡噜布村大地沟社(入户调查)
调查时间:2015年3月—5月
被调查人:高顺友、高顺国、高顺堂
调 查 人:钟小明执笔、 李洪飞 、陈正彪、 张文磊 、李亚峰 、张光茂
(图片和视频均来源于巧家县文化馆)